100%

饶玉成《皇朝经世文续编》卷66-70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六

 礼政十二祭礼上

  家庙记

谢济世

礼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大夫三士一。吾家自曾祖以下幸沐国恩。皆为大夫。然先世本土族也。故止立一庙。一庙者。考庙也。不称考者。高曾祖咸在也。其制三间。有堂无室。五龛。中。一龛藏始祖尧卿公。以下五十七代。本支世次图。其旁左高右曾。又其旁。左祖右你。考妣同龛。皆南向。以祏始向东。庙惟向南尔雅戴记可考也。尔雅云东西厢祭纯云北面而事之高昭曾穆。高祧则曾昭祖穆。祖不越曾而僭高之立子不先父也。殇也无后也。伯叔也。兄弟也。妻妾子妇也。其祔食丧服。小记言之矣。然中一以上。亦不必。盖暂祧与未祧同。昭穆尚无定也。祭用五簋。不焚纸钱纸铤。虽有地府。钱铤无所用。纸虽焚。亦不能为钱铤也。秋尝冬蒸。祫三。生辰犆一。忌辰不祭素馔奠而不吉凶不相干也。春夏不祭。四时不敢备也。诸侯不备故中元不祭。我祖宗世修厥德无禁锢地狱中元赦归之理也。吾观近世士大夫。虽世职。罕有立庙者。其故何哉。庸俗子惑于地府之说。既疑庙为虚设。闻有欲立庙者。又惑于先儒庙制庙位及祧祔之说。庙制皆云东向。庙位则云西上。或云向南。西上。或云东上。至于祧祔。又云穆不迁昭。子宁先父。言既无征。理亦未顺。两岐三岔。何所适从。是以徙倚迁延。而不果立也。或曰。庙之不立。诚如子言。方向位次。先儒固非。子亦未必尽是。世无周孔。其孰能折中之。曰。吾固折中于孔子者也。不曰事死如事生乎。今夫生者之必有室也。室之必南向也。南向之中为首席。左为二席。右为三席也。首席虚则二席三席者。之依次而升也。夫人而知之也。死者亦若是而已矣。特生也父坐子立。死则父昭子穆耳。敢以质之议礼家。及士大夫之祭于寝者。

 或问文昭武穆。似有一定不易者。曰已祧者百世不易。周自后稷递数以下。太王文王昭王季武王穆。其子孙亦以为序。昭之子孙即称昭。穆之子孙即称穆。此太祖庙次之昭穆。工史掌之者也。未祧者。一世一易。以主祭之人为主。昭主祭不易。穆主祭则暂易。此四亲庙次之昭穆。宗祝掌之者也。又记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七

 礼政十四祭礼下

  答祭外祖父母问           

王人定

乡人黄某。学者也。有外祖父母木主立于家堂龛上。清明冬至家祭时亦设祭焉。其族人有责其非礼者。某乃以告予曰。此吾母命也。母无昆弟。迎养外祖父母于家。以终其天年。丧葬后。立木主祀之。今吾母已没。而外祖父母之祀未废者。不忍背吾母爱敬之心也。且闻伊川礼亦有之。而彼乃以非礼责予。何也。予曾。外祖父母之祭。经传所无。而惟程子行之。第伊川集有其母上谷郡君行状云。郡君得疾。未卒。前一日。谓伊川曰。今日吾在。宜为我祀父母。明年不复祀矣。朱子尝举以告门人。谓伊川亦曾祀其外家。何氏燕泉云。上谷明年不复祀一语。是谓此祀止于其身。卒后可废此礼也。今人未考程集。细审上谷临终之语。遂以节时家祭前一日祭外祖父母为伊川礼。殊失之矣。汝非学者则已耳。汝学者。汝族责汝以非礼。汝其奚辞。而汝不忍背母心者。即宜以上谷郡君明年不复祀之语裁之。毋致终失于非礼也。某唯唯而退。

  题主说               

李棠阶

世俗题主。皆虚主字一点。临时请显者点之。徧考诸书。皆无此说。明儒吕新吾及 本朝刘山蔚皆辟其谬。今年仲冬。张云阶先生葬其母。以尊翁主已用朱点。此时用墨。一匮二主朱墨不同。于心不安。命某题主仍用朱点。云阶先生某父行也。何敢有违。但其援唐宋题主。墨书讫。以光漆重模为据则有疑。通典所载。乃天子礼。宋朱震引之。亦天子事。非士大夫之礼也。唐宋士大夫礼不可考。而今世遵用朱子家礼。朱子固南宋士大夫也。家礼只有题主。并不言点主。若用朱。则必如通典特言之。不容概言也。据家礼。则宋之士大夫。不敢援光漆重模之说可知矣。至 本朝通礼。品官止言题主。即国丧亦止言大学士题主。若用朱点。亦必如通典特言之。不容概言也。以墨笔其常。朱其变也。宋之士大夫。不敢援用当时大丧之礼。而今日乃用之。今又不援时制。而援唐宋大丧之礼无乃不可乎。又谓寻常素书遇诰勅。定用朱书示敬。诚然。然必全书其字。岂有止用一朱点为尊敬乎。止用一朱点。则实系以上行下。牌票告谕所用。此外无有。此山蔚先生之言。似未为谬也。今题主止用一朱点。果出于尊敬否乎。抑仅随俗沿用乎。俗固不可遽变。一人亦何能变俗。但考之于古今皆无据。问之于心则不安。果宜何从乎。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八

 礼政十五正俗上

  重修汉长沙定王台碑记        

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輙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着于贾太傅。孝莫着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云以同治九年庚午奉  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具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焕然一新。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如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抟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春陵。李碑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今祀仍旧制。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亭。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而已。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志爱其君者。云从政湘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乎。是为记。

  重修贾太傅祠记           

李元度

自秦并六国。去孔孟日远。异学争鸣。道术几为天下裂。汉兴。萧曹张陈辈。治尚杂霸习黄老。礼乐汔不能兴。逮文帝武帝时。董贾二子出。而先王之道乃复明。董子知道之大原。能尊孔氏。斥百家。以正谊明道为鹄。贾子上治安策。所陈易服色。改正朔。一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悉更秦法。不愧王佐才。文中子谓诸葛武侯不死。礼乐其兴乎。然使贾董获大用。则三代之治早复。不待季汉时也。乃武帝不能用董子。令相江都王。文帝称有道。亦以绦灌之短。出贾子为长沙王太傅。作赋吊屈原。寻卒于梁。二子既不遇。汉治终末由坐进于三代。此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而苏子瞻独谓贾生不能用汉文。而惜其不先交懽绦灌。俾得为所欲为。其说近于权术。贾子所必不为。曾何足以病贾子哉。贾子故宅。在长沙会城濯锦坊。有古井。晋庾阐。唐杜甫刘长卿戴叔伦。竝有诗辞。明成化中。就宅建祠。李文正为之记。国朝因明万历旧建祀屈子。称屈贾祠。详一统志。乾隆二十四年重葺。嘉庆二十五年再葺。距今余五十年矣。中丞仁和王公蠲俸倡葺。命献云董其役。六安涂公。长白崇公。暨各官绅。竝斥金襄事。佥议故宅。宜专祀贾傅。屈子建祠郡校左。合祠已久。宜兼祀之。祠西向为门二重。堂二进。规制仍旧。瓴甓榱桷黝垩之敝。且黑者。新之。增建怀忠书屋。上为忠雅楼。祀屈子。更上曰大观。可望麓山诸胜。循廊下为不系舟。又曰小沧浪馆。迤西为佩秋亭。绘屈子像。鑱诸石。迤北为寻秋草堂。杂莳花卉。叠石为山。下为池。经始于光绪元年秋八月。糜白金二千有奇。既落成。中丞命记其始末。乌虖。公之意。岂第标举名蹟修废坠云尔哉。贾董皆命世才。忾乎有闻于圣人之道。固百世师也。董子既从祀庙庭矣。贾子五十八篇。见于汉书。若治安六策。过秦三论。又夫人所熟习也。读其书。论其世。果能尚友其人。慨然想见三代以上之气象。出为世用。长治久安之绩。岂待他求哉。然则湖湘正学之明。抑可于祠之兴废卜之矣。既以复于公。遂书以饷后之君子。

  蔡忠烈公遗墨叙           

夏献云

长沙濯锦坊贾太傅祠左有蔡周二公祠祀明长沙司理赠太仆諡忠烈晋江蔡江门先生而以长沙通判擢岳州守諡节愍云南周汝为先生合祀因蔡公殉难事由周公申请表扬厥后周公亦死于难故并祀之蔡公死事之惨详于志乘祠有   纯庙御制诗碑褒忠之典可谓隆矣先与潭州李忠节芾合祀今祠与贾祠距李祠不数武祠旧有田为明兵使者堵公允锡籍诸从逆家以为忠烈祠田后为奸僧侵踞公之乡人官善化令倪君康年查复之至今闽人守其祀每年春祭公墓于理灵坡秋合祭公于祠爽式凭烝尝不废盖二百余年矣献云既修贾太傅祠敬诣公祠恭读   御碑见栋宇渐就剥落因集闽人商谋重葺焕然一新读忠烈遗集皆乾坤正气慨然想见其为人适得新化邓湘皋学博所刻忠烈遗墨重付贞珉嵌祠壁闽人又以湘皋昔编遗集板毁于兵属重编辑夫忠烈死事疾风劲草千载犹生何俟献云赘言惟其文章与日月争光实足以扶万世之纲常使人闻风兴起则教忠之旨于是乎在是不可不广其传爰应闽人之请而为之叙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六十九

 礼政十六正俗下

  鬼神篇上              

周元鼎

鬼神者何。阴阳也。阴阳者何。气也。气之所以为气。不可名。则名之为太极耳。阴阳之所以为阴阳。仍不可名。则名之为鬼神耳。盖既为气矣。其在于天。不得不辟也阖也。日月星辰。不得不东出而西没也。不得不昼而夜。夜而复昼也。春夏秋冬。不得不生长而收藏也。凡万物不得不以枯以荣。以化以育也。是辟也。出也。昼也。春夏也。生长也。荣而育也。皆神也。是阖也。没也。夜也。秋冬也。收藏也。枯而化也。皆鬼也。而其在人。乃有呼有吸。有动有静。为气为血。为魂为魄。为寤为寐。为生为死。皆气之阴阳为之也。则皆鬼神之为之也。又极而言之。心太极也。性其体也。为鬼。情其用也。为神。耳目其体也。为鬼。能视能听其用也。为神。四肢百体。无一非气之为。阴阳之为。则无一非鬼神之为也。人如是。凡万物之含生负气。莫不如是。所谓不见不闻。体物而不遗也。所谓鬼神之德之盛也。明乎此也。天地间之鬼神。即吾心之鬼神。然惟吾心有鬼神。而后天地间有鬼神。何也。日月星辰之昭昭。此鬼神之常可视可指者也。习焉而不之异矣。风雨霜雪之与雷霆。此亦鬼神之常。倏有而倏无。不知其来与所往也。亦习焉而不异之矣。即以人言。心之驰也。倏忽于千万里之外。而目如视之。耳如听之。游于千百年之上下。而可以论世。可以俟之百世。凡此岂不甚奇甚怪。大可惊愕乎。又自其最近者言之。人之饮食也。陈物于杯盘。意欲之而心动也。则体就之。肘赴之。捥趋之。指执箸而探取之。口以启。舌以舐。齿以截啮。咽以气。而喉为纳之。乃入于腹。由外以至入腹。各任其职。共效其能。凡其委曲者多矣。而一瞬之间。效用之神速乃不谋而授。不待言而喻。而莫知其所以然。不又为至灵至妙。极神极奇。大可惊愕矣乎。然亦习焉而不以为异也。其心不见为鬼神。天地间亦安有鬼神乎。而乃于闻非常闻。见非常见。如伯有之厉。曹社之谋。竈之髻。沈之履。以为鬼矣。而乃于台骀实沈。降于莘。言于宋。以为神矣。自为鬼神。而独异乎物之有鬼神。终日在莫非鬼神之地。而忽独有可惊可愕之鬼神。均此鬼神。均此见闻者之皆鬼神。不之异也。而忽以一人所见所闻之非常有者。以为至灵至妙。极神极奇之鬼神也。盖亦不思而已矣。圣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者也。于[鬼](怪)神不谓之有。亦不谓之无。而但正之以不语。

  鬼神篇下

周元鼎

惟圣人与鬼神合其吉凶也。故明则治人。幽则治鬼。神何以治之。治之以礼而已。莫大于天地。而南郊北郊。以地判之。冬至夏至。以气判之。燔柴瘗埋。以形理判之。朝日夕月。六宗是禋。星辰寒署。各有其位。以及山之岳镇。水之江淮河汉。为望为旅。有源有委。凡皆所以治神也。社稷以句龙后稷主之。凡有功德。与扞大灾。御大患。则祀之。祀其先祖。则由七庙五庙三庙一庙。至祭于寝。庙有等。器有制。礼有数。祀有时。凡皆所以治鬼也。夫非以鬼神之果有而不得不治也。亦非以鬼神之果无而或可以不治也。所以尽乎人之道。而本于人之心。有必如是而后快者。何也。人之施于人也。不必望其报。而人之受施于人也。则必思所以报。不报焉。而其心不能安也。夫受施于人且若此。而况戴者天。履者地乎。况其照临之所被。雨露之所濡。草木货财禽兽之生殖以利用乎。况其始为之播种以养我乎。况其委形禅气以生我乎。彼其为鬼为神。不必望报。而人之报之。容可已乎。礼尚往来者也。圣人之所以治鬼神者。本于人心而尽其道。则亦以礼治之已耳。夫以不望报者待鬼神。是待鬼神之厚也。故谓其未尝有可也。以不可不报者待人。是亦待人之厚也。故谓其未尝无可也。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其敬也。以鬼神之未尝无也。其远也。以鬼神之未必有也。且吾既思报之矣。又不之远。而有求于鬼神。则即报施于人。且不可也。是无厌之求也。可乎哉。后人之事鬼神也。不以礼。其所敬者。则必有所求。其所远者。则必无所求。且当有所求则敬之。及其无所求即远之。充其求之之心。名为鬼神者益多。而所以事之益大。倍于礼。即使鬼神果灵。亦不至任人之忽敬忽远。而给其所求也。可不谓大愚乎。且夫鬼神之非吾之及奉事者多矣。即吾之先祖不及奉而事亦已多矣。人之所及。朝夕奉事。则莫如父母。吾以鬼神之道。事之于庙于寝。何如以人之道。事之于堂上于膝下。父母岂望报哉。人子之报。其爱日之诚。可得已乎。所以守身思显扬之志。可不力乎。此圣人之所以勤勤拳拳。教人以孝。治天下以孝之意也。若夫生无以养。死无以显。乃至求遗泽于为鬼神之时。葬者藏也。至数十年而弗藏。或且狐埋之而搰之。其非子也夫。

  请同文馆无庸招集正途疏       

张盛藻

窃臣考尧典授时。分命羲和。周礼佚司空一篇。汉儒补以考工记。未闻水火工虞之职。俱习鸟火虚昴之文。亦未闻天官六属。俱习考工之事。我 朝颁行宪书。一遵   御制。数理精蕴。不爽毫厘。可谓超轶前古矣。即或参用算术。不过借西法以印证中法耳。近见邸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用正途科甲人员。学习天[文](之)算术。以为制造轮船洋枪之用。胪列六条。意在专讲习考课。又恐人之不乐从也。乃厚给廪饩。优与奖叙。以鼓舞之。其诱掖奖劝。用心苦矣。臣愚以为 朝廷命官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习为机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若以自强而论。则 朝廷之强。莫如整纪纲。明政刑。严赏罚。求贤养民。练兵筹饷诸大端。臣民之强。则惟气节一端耳。 朝廷能养臣民之气节。是以遇有灾患之来。天下臣民。莫不同仇敌忾。赴汤蹈火而不辞。以之御灾而灾可平。以之御寇而寇可灭。皆数百年深仁厚泽。以尧舜孔孟之道为教。有以培养之也。若令正途科甲人员。习为机巧之事。又藉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臣以为设立专馆。只宜责成钦天监衙门。考取年少悟之天文生算学生。送馆学习。俾西国与中国互相考。至轮船洋枪。则宜令工部遴选精巧工匠。或军营武弁之有心计者。令其专心演习。传受其法。不必用科甲正途官员肄习其事。以养士气而专责成。臣职司献纳。未敢以缄默自安。惟念此举。于士习人心。大有关系焉。

  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摺         

曾国藩

奏为拟选聪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材。恭摺仰祈  圣鉴事。窃臣国藩上年在天津办理洋务。经前江苏巡抚丁日昌奉  旨来津会办。屡与臣商。拟选聪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且谓带幼童前赴外国者加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江苏候补同知容闳。皆可胜任等语。臣国藩深韪其言。曾于上年九月本年正月。两次附奏在案。臣鸿章复往返商。窃谓自斌椿。及志刚。孙家谷。两次奉  命游历各国。于海外情形。亦已窥其要领。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造船制器等事。无一不与用兵相表里。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归即延入书院。分科传授。精益求精。其于军政船政。直视为身心性命之学。今中国欲傚其意。而精通其法。当此风气既开。似宜急亟选聪颖子弟。往外国肄业。实力讲求。以仰副我  皇上徐图自强之至意。查美国新立和约第七条内载。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人民一体优待。又美国可以在中国指准外国人居住地方设立学堂。中国人亦可在美国一体照办等语。本年春间。美国公使过天津时。臣鸿章面与商及。允俟知照到日。即转致本国妥为照料。三月间。英国公使来津接见。亦以此事有无相询。臣鸿章当以实告。意颇欣许。亦谓先赴美国学习。英国大书院极多。将来亦可随便派往。此固外国人所深愿。似于和好大局。有益无损。臣等伏思外国所长。既肯听人共习。志刚孙家谷又已导之先路。计由太平洋乘轮船迳达美国。月余可至。当非甚难之事。或谓天津上海福州等处。已设局仿造轮船枪军火。京师设同文馆。选满汉子弟。延西人教授。又上海开广方言馆。选文童肄业。似中国已有基绪。无须远涉重洋。不知设局制造。开馆教习。所以图振奋之基也。远适肄业。集思广益。所以收远大之效也。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遽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窔。苟非徧览久习。则本原无由洞澈。而曲折无以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问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视。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惟是试办之难有二。一曰选材。一曰筹费。盖聪子弟不可多得。必其志趣远大。气质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入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 国家帑项。岁有常额。增此派人出洋肄习之。更须措办。则筹费又难。凡此二者。臣等亦深知其难。第以成山始于一篑。蓄艾期以三年。及今以图。庶他日继长增高。稍易为力。爰饬陈兰彬容闳等悉心酌议。加以覆核。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习。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华。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岁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

闻前闽粤甯波子弟。亦时有赴洋学习者。但止图识粗浅洋文洋话。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此则入选之初。慎之又慎。至带赴外国。悉归委员管束。分门别类。务求学术精到。又有繙译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义。俾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材。虽未必皆为伟器。而人材既众。当有瑰异者出乎其中。此拔十得五之说也。至于通计费用。首尾二十年。需银百二十万两。诚属巨。然此不必一时凑拨。分析计之。每年接济六万。尚不觉其过难。除初年盘川发给委员带外。其余指有定。按年预拨。交与银号陆续汇寄。事亦易办。总之图事之始。固不能予之甚吝。而遽望之甚。况远适异国。储才备用。更不可以经费偶乏。浅尝中辍。近年来设局制造。开馆教习。凡西人擅长之技。中国颇知究心。所须经费。均蒙  谕旨准拨。亦以志在必成。虽难不惮。虽费不惜。日积月累。成效渐有可观。兹拟选带聪子弟赴外国肄业。事虽稍异。意实相同。谨将章程十二条。恭呈  御览。合无仰恳天恩。饬下江海关于洋税项下。按年指拨。勿使缺乏。恭候  命下。臣等即饬设局挑选聪子弟。妥慎办理。如有章程中未尽事宜。并请  勅下总理衙门酌核更改。臣等亦可随时奏请更正。所有拟选聪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缘由。谨合词恭摺具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教堂一案设法办理摺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五日   

沈葆桢

为遵 旨酌核教堂一案。谨拟设法办理情形。仰祈  圣鉴事。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奉 上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江西教堂一案。久悬未结。请饬妥速办理。并将照会等件照录呈览一摺。着沈葆桢悉心酌核。飞速覆奏等因。钦此。臣当即督同司道。邀集公正绅士。将抄发照会等件。公同阅看。属其各自晓谕士民。仰体 国家柔远之心。蠲小忿成大信。务释猜嫌。永缔和好。所议条。定须一一照行。各官绅深明事理。并无异议。乃传语甫经数日。通衢处所遍贴扑灭异端邪教公启。据南新二县揭呈前来。怨愤情词。几有不共戴天之势。臣一面饬县严密查拏。一面传诘绅士据称奉谕后。即遍告各亲友。或晓以义理。或悚以利害。听者无不帖然。皆云阖省自有公论。我辈只知从众而已。日来喧传揭帖。各绅具有见闻。然莫能查出何人所撰。臣又诘以夏子春。徐士章何人。据称绅士中实无此两个名字。但江省此姓甚少。既据照会中指为捏控唆使之人。则各衙门自有案可稽。不难着落研究。乃遍查臣及司道府县各衙门。并无此二人控词。而教堂一案。亦未曾有人具控。臣只得令绅士再行逐加晓谕。如士民人等。别有实在冤抑。许其联名具呈。意谓既得主名。使有操纵把握。乃数月并无一人呈诉。惟匿名揭帖。愈帖愈多。此处揭去。他处复帖。理谕势禁。均无从下手。臣访闻街谈巷议。咸谓官藉外国威逼小民。人情汹汹。深恐复激成变。故因密派素信亲友。假扮外路客商。于茶坊酒肆中。托为邂逅间谈。乘其不意。与之反覆辨论。冀其渐开觉悟。兼可访出倡首之人。乃察其所记问答之词。则满腹疑团。始终不释。人言藉藉。众口雷同。臣思此案必使民间毫无猜疑。而后教士重到省城。可以安心传教。若只由臣等含糊答应。将来必大起衅端。即法国公使。亦豫料事势所必然。故照会第一条。即有仍蹈前辙。惟各该省督抚是问之语。两国既敦和好。臣等与该教士亦休戚相关。若不早策万全。致后来有不忍言之事。臣等从重惩处。固分所应得。要何补于该教士之业已吃亏。即如本年二月间。何尝无委员防护。兵役弹压。然众怒难犯。势如潮涌。谁能御之。所以再四熟商。数月莫能定议。窃思传教与用兵不同。用兵则以力屈人。传教则以心服人。人何以服。信之斯服之矣。人何以信。示之以可信。斯信之矣。即如佛。教来自西藏。当其初入中国。夫谁信之。今则士大。夫以至愚夫愚妇然信之矣。即天主教行于上海等处。民趋之若不及。而江西湖南。遽有此变。非江西湖南好与法国为难也。上海等处。为时较久。民实见其可信。故不强之信而自信。江西湖南。为时甚暂。民未知其可信。故迫求其信而愈不信也。使传教士徐示以可信。不强以遽信。久焉断无不信之理。古人有言曰。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该教士既以传教为己任。必其学识深远。洞晓人情。定以斯言为不谬。

查江西前案。与湖南贵州颇不相侔。当滋事之时。教士教民业经他往。并无受伤受辱之人。该教士素以爱人如己释不报为怀。当必不以此为芥蒂。教堂本小民居。所值无几。该教士且肯舍其家属赀产而来教民。又皆乐善好施。亦断不以此为吝惜。揣该教士之心第以劝人为善。反遭不白之冤。若罪无所归。恐为他国所轻视。臣拟由官筹措五千金。俟罗教士抵浔时。解与九江道妥交。以为赔修之费。但凡百姓愿卖之地。任凭罗教士自择建造。以壮观瞻。至臣防范既疏。又复调停乏术。致中外大局。几起衅端。仍请 旨将臣交部。严加议处。似可以全该教士之体面而服其心。该教士从此可曲顺舆情。因势利道。由近远。自易及难。其一时未能遽信者。勿与较量。教民倚势结怨者。晓谕禁止。勿听一偏之词。致开嫌隙。俾百姓欣然相告曰。彼教之爱人如己。诚如是也。彼教之释不报。诚如是也。有不从之恐后哉。故曰。徐示以可信。不强以遽信。久焉断无不信者也。若谓慑之以兵威。期收效于旦夕。则匹夫不可夺志。万众同心。背城借一。惟天所授。胜负何常。劝人为善者。当不出此。可否 饬下总理衙门。照会法国公使。晓谕该教士遵照办理。除议覆条款另具清摺外。理合由驿驰奏。并抄呈匿名揭帖一纸。密访问答一纸。伏乞 圣鉴训示。谨 奏。

  奏请推广文化疏           

余思诒

为推广文化。请 饬议行。以收怀柔之效。而广治平之业。敬陈管见。恭摺仰祈  圣鉴事。窃维天下之要务。惟在广教化而已。我 朝深仁厚泽。化洽黎。海澨山陬。道通蛮貊。是以数万里梯航咸集。千百国玉帛来朝。实可征教化之盛行矣。惟自立约互市以来。各国商民学习中华语言文字者。实繁有徒。而我出洋之民。无虑数百万人。日久寄居。见异思迁。深恐习与性成。渐忘根本。是可大可虑也。臣历考译出西书。外国新报。详询各国商情。窃以为可以维系华民者。约有四端。一曰建立 文庙学宫。考试商民。以资广兴文教。二曰颁发时宪通书。以便华民行用。三曰公颁  会典律例。申明教令。俾知法纪。四曰汇集各国同义字体。俾通中外民情。此四者皆简而易行。实于中外人心大有维系者也。仰见   皇太后  皇上慈惠元元。无远弗届。右文崇道。渐被四方。臣自知愚陋。献曝心殷。敬抒所知。以备  采纳。臣伏查吾民以奔走衣食之故。流入他邦。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其最久者。子已生子。孙又生孙矣。服食起居。都或异俗。眷怀故土。能无怆然。盖贫富同情。老少同志也。幸蒙  圣恩高厚。垂念远民  简放大臣。分驻各国。又设领事官妥为保护。俾寄居绝域者。得见  圣朝衣冠。重戴  皇仁。感深骨髓。惟富庶子弟娴习文字礼义者。既艰于考试。复少所师承。未免向隅。殊堪恻悯。伏以 至圣孔子内圣外王之道。配天地。贯古今。故舟车所至。人力所通。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莫不尊亲。可否 饬于各国设领事官地方。租买地址。建立 文庙学宫。设立教官。宣讲  圣谕广训诠解经义。并设义学。教习小学经书文字。商民中如有文理清顺者。准领事官考试。如府县考之例。申送大臣。考取作为生员佾生。并准咨回原籍地方。一体应试。以资观感。惟经费甚巨。一时恐难筹画。或请先于商民聚集最多之处。先行拨。陆续创设。商民中如有愿助经费者。准该大臣先给奖劄。 奏请议叙。查各国在中国地方设立各教堂。皆蒙  恩饬官一律教保护。今在该地方建立 文庙学宫义学。设立教官。各国定必乐从。实一道同风之盛轨也。臣伏见泰西各国。以冬至阳生为岁首。与中华建寅为正月。历日回异。无节气朔望。无宜忌各条。华民寄居者。农工商贾。均有其业。男女婚嫁。市肆经营。几无岁月之可稽。亦无宜忌之可择。华民即有展转相托购买通书者。又苦程途窵远。时节递差。可否请 饬钦天监按照经纬度数。推算各国节气朔望昼夜时刻。别为一页。加入时宪通书发设领事官地方及通商口岸。便民行用。俾遇春秋之佳日。仍然食 德钦 和。纵寒暑之异宜。犹是  尧天  舜日是亦远迩不遗之一端也。

臣伏查各国地方寄居华民。不下数百万人。蒙  恩简 大臣设立领事官妥为保护。立法极为详备。但恐愚民无知。习成异俗。致乖法度。殊堪隐忧。自宜各大臣率领事官。时申教令。俾知虽居异域。未外  生成。可否 饬令各该衙门。恭节  大清会典律例。官民常用应知简明条目。刊刻颁发。各领事官并通商口岸行用。并裱糊张挂领事官公廨。庶华民触目警心。不致久而忘本。是又维系远民之一端也。臣伏查闽广江浙通商口岸。经史书籍行消出洋者。每年无虑数十万金。税则俱照纸张纳税。虽华民讲习之需。而外国商民习中华国文字以备来华之用。亦多购买者。是各国情状亟宜设法畅达也。臣窃见英法俄德和日义各国字体不同。虽秘同心。奥同德。比同法。丹同英。而美于英微有少异。各有字学专书。苟以中华字汇之部分画数为纲领汇集。各国同义字体。辑为一书。究不难即音以求义。即义以求形。尝考左传。楚人谓乳谷。谓虎于菟。礼内则左佩纷帨。郑氏注佩巾也。齐人有言纷者。实即方言文字繙译之始。盖音虽各别。义可从同也。可否 饬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汇集各国同义字体。缉为成书。俾阅者即形以见义。即义以求音。不特繙译可按书而索。即远近各国民情。亦可藉以畅达。天地同文。车书一统。实中外之关键也。夫如是。则  声教迄于地球。诚感遐迩。  圣化行于域外。德贯古今矣。臣参合时事。访察洋情。谨陈管见四条。似于地方并无窒。于大局不无裨益。冒昧陈。不胜惶悚。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训示施行。谨 奏。

皇朝经世文编续集卷七十

 兵政一兵制上

  议汰兵疏              

曾国藩

奏为简练军实。以裕国用事。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一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以千百械为常。黔蜀冗兵以勾结盗贼为业。其他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  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   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臣尝即 国家岁入之数。与岁出之数而通筹之。一岁本可余二三百万。然水旱偏灾。尧汤不免。以去年之丰稔。而江浙以大风而灾。广西以兵事而缓。计额内之歉收。已不下百余万。设更有额外之浮出。其将何以待之。今虽捐例暂停。而不别筹一久远之策。恐将来仍不免于开捐。以天下之大。而无三年之蓄。汲汲乎惟朝夕之图。而贻  君父之忧。此亦为臣子者所深耻也。当此之时。欲于岁入常额之外。别求生财之道。则搜括一分。民受一分之害。诚不可以妄议矣。至于岁出之数。兵饷为一大宗。臣尝考  本朝绿营之兵制。窃见乾隆四十七年增兵之案。实为兵饷赢绌一大转关。请即为我  皇上陈之。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有所谓赏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为六十四万。而其实缺额常六七万。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议起。武职坐粮。另行添设养廉。公费赏。另行开销正项。向之所谓空名者。悉令挑补实额。一举而添兵六万有奇。于是费银每年二百余万。此臣所谓饷项赢绌一大转关者也。是时海内殷实。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钱粮。已经四次。而户部尚余银七千八百万。   高宗规模闳远。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以为 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岁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请毋庸概增。旋以廷臣议驳。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   仁宗帑藏之大绌。思阿桂之远虑。慨增兵之仍无实效。   特诏裁汰。于是各省次第裁兵一万四千有奇。   宣宗即位。又   诏抽裁冗兵。于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 国家经费。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臣今冒昧之见。欲请汰兵五万。仍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医者之治疮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

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十八万。而孱弱日甚。我 朝神武开国。本不藉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八旗劲旅。古无敌。然其额数常不过二十五万。以强半翊卫京师。以少半驻防天下。而山海要隘。往往布满。 国初至今未尝增加。今即汰绿营五万。尚存汉兵五十余万。视八旗且将两倍。权衡乎本末。较量乎古今。诚不知其不可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臣闻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镇筸。江南之寿春。浙江之处州。天下不过数镇。裁汰之法。或精强之镇不动。而多裁劣营。或边要之区不动。而多裁腹地。或营制太破。归而并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是在兵部之精审。督抚之体察。未可卤莽以从事耳。诚使行臣之说。缺出不补。不过六年。五万可以裁毕。以一马二步计之。每年可省饷银一百二十万。十年以外。于经费大有裨益。此项银两不轻动用。督抚岁终奏解。户部另行封存。专备救荒之。永塞开捐之路。养兵为民也。备荒亦为民也。塞捐以清仕途。尤爱民之大者也。一分一毫。

  天子无所私利于其间。岂非三代公心。贤于后世搜括之术万万者哉。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  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 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  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陈之事。又不见蒐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  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  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徧。求  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

  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  皇上加意而已。昔宋臣庞籍。汰庆历兵八万人。遂以大苏边储。明臣戚继光。练金华兵三千人。遂以荡平倭寇。臣书生愚见。以为今日论兵。正宜法此二事。谨抄录乾隆增兵。嘉庆道光减兵三案进呈。伏乞  饬下九卿科道详议。斯道甚大。臣鲜阅历。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整顿营务议             

龙汝霖

某谨案体察晋省防务情形一疏。奉 朱批即实力整顿毋得稍涉懈钦此。伏思整顿营务之法。首曰练兵。而其要领一曰选将。其机括一曰除弊而已。近来各省营伍。积习日深。牢不可破。即如营员之补署。不考技艺贤否。以奔走应对为能。而钻刺夤缘亦间有之。及挑补兵丁。除虚冒廪粮。稽延建旷外。又复以老弱与吸食洋烟者充数。而各署之伴当。以及杂色夫役。占侵不少。复不入伍同操。加以经制月饷。本属无多。而无名之摊派。一一取给焉。兵丁所得益微。不得不兼营别业以餬其口。于是视训练为虚文。即按期应操。不过饰为美观之具。甚且因平素驾驭无方。兵丁挟制其千把。千把挟制其参游。瞻顾因循。苟且由此而生。废弛因此而甚。虽经大吏随时整顿。而相习成风。几有积重难返之势。近年迭奉部咨。蒙 奏准防剿之事。武员各归文员调遣。缉挐抢重案。不准营弁捏报。协获挑补兵丁。亦由营员报明地方官拣选等因。原于调遣稽核之中。寓整饬戎行之意。即从前颁行中枢政考各书所以蒐军实者。条例亦纤悉具备。今欲除积习而挽颓风。亦惟就旧制而申明之。由部议而推广之。事总期其可行。弊亦去其太甚。但能行以实力。营务当为改色。请撮举其节目。曰慎补署。课材。严密考。是为择将之法。除杂派。筹犒赏。禁洋烟。是为兵之法。和文武。联兵勇。合操防。是曰化散为整之法。革名粮。核虚冒。稽建旷。是曰化贪为廉之法。勤缉捕。戢纵恣。斥干预。是曰化暴为良之法。挑精锐。习技艺。缮器械。是曰转弱为强之法。然自古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是又在将领得其才。操纵得其术耳。抑更有请者。时穷固不妨补苴法制以救时。而法敝又当损益时宜而变法。窃查山西额设兵丁二万二千八百五名。咸丰三年裁兵案内。两镇共裁去兵二千一百六十六名。于省城添募精兵一千名。实存兵二万一千九百三十九名。除抚标及两镇标额设标兵外。分为四十余营。再分为各州县之城守塘汛。以为协守城池监狱。及查挐盗贼。护送粮饷。递解人犯。传送营中公文之用。立法之初。原以承平无事。一则散强悍之徒。使无尾大不掉之患。一则塞空虚之地。使无照顾不及之虞。其用意至深且远。无如日久弊生事。事皆同虚设。转为缺额影射。老弱充数地步。及一旦征调。往往于各墩汛零星抽拨。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识。阵武散漫。心志猜离。在朝廷养兵。原欲收枭悍之辈。以人之生。及其用兵。不啻驱乌合之众。而致人之死。以故经制之兵无益。不得已而用召募。召募之费太烦。不得已而行团练。库帑日匮。贼势日张。未必不由如此。

窃以为无事之日。兵制合不如分。有事之秋。兵制又分不如合。拟请仿明于忠肃立十大团营之制。于通省营汛中。抽调精壮者一万三千人。以为选锋。一千名为一营。立为十三团营。统以副参大将。分布四边要隘。划境而守。南则蒲州茅津泽州各置一营。相联之地。归其控制。东则潞安盂寿灵邱新平各置一营。北则得胜路杀虎口水泉营。西则保德碛口吉州各置一营。以附近之营兵并之。不愿远驻者。听于防所另募。平时联络一气。每年冬间与左右邻营会哨一次。其操练之法。用实艺不用虚套。按日由总统官校阅。习熟勤慎者记名分别犒赏拔补。而严重缺额役使之禁。大阅之年。亲巡各营。试其优劣。待以不次之赏。必行之罚。期年以后。可以成劲旅。倘一旦有警。如贼来中路。以本路之团营出战。命近左之团营为策应。近右之营为犄角以佐之。而南北镇帅。更率锐师以为后援。贼来他路亦如之。逗留争。因而失事者。绳以法。俟各省肃清之后。仍归旧制。如此则每营兵弁。朝夕相依。平日易于稽查。临阵互相扞其利一。千人同练。窳惰有所激劝。阵伍亦能整齐。其利二。安心营所。即同土着。水土渐服。疾病不生。其利三。驻守既久。路迳明习。无顾此失彼之虞。其利四。贼去则守。贼来则战。无调撤奔驰之苦。其利五。门户既固。腹地晏然。不至一方有警。全局为之震动。其利六。冲途州县。少供帐车马之费。官民之困以苏。国帑亦可节省。于大局尤有裨益。其利七。特思建立新营。事事创始。非得廉明素着。有胆有之将。不足以资统练而收实效。故昭义军得李抱真而雄山东。明之四。得周遇吉黄得功而亦称健卒。故谓练兵其要领尤在于选将也。且查常例。马兵月给饷银二两。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近又遵章扣去二成。纵本营无一苛派。已属不敷赡养。责饥寒之卒伍。欲令常川操练。战守兼资。虽日绳以军法。势亦有所不行。故再四筹思。练兵必须选锋。选锋必须加饷。非奏请将每年筹防经费。仍旧由外截留。厚其廪给。即以防兵之费。作练兵之费。势必仍旧粉饰铺张。徒有纷更改制之名。绝无起弊扶衰之效。以言乎战则不足。以言乎守亦不能。转不如循照旧章。补苴罅漏。尚可相安无事也。谨议。

  简器                

李鸿章

西国水陆战守利器。以枪炮水雷为大宗。炮有前后门生熟銕纯钢之分。枪有前后门滑膛来福之异。水雷有用触物磨物电气发火之别。窃尝考究其图与器。而得其大。洋枪一项。各国改用后门枪。以其手法灵便。放速而及远。其旧制前门枪。贱价售于中国。每为外人所轻。英俄德法美。泰西五大强国也。其后门枪名目。英之至精者也。曰亨利马梯呢。其次曰士乃得。俄曰俾尔打呶。德曰呢而根。法曰沙土。美曰林明登。以利钝迟速较之。则英之亨利马梯呢精于俄。俄之俾尔打呶精于美。美之林明登又精于英之士乃得及德法诸枪也。林明登士乃得二种。近年已运入中国。臣处及沈葆桢。均购存林明登数千枝。上海机器局亦能仿照。惟兵勇粗者多。士乃得机簧较简。购价较省。修改较便。现拟令各营酌换士乃得枪。而闲以林明登认真操习。由渐而精。竝令津沪各局。先购林明登造子机器。仿制子药铜卷。以便接济。仍与俄领事订购俾尔打呶枪千枝。以备将士选锋者操用。至炮位一项。英德两国新式最精。德国克鹿卜大小炮五十余尊。分置大沽炮台天津防营。其最大者两尊。口迳八寸。足抵前门炮口迳十一二寸之子力。然每尊价约二万元。苦于无力多购。或谓钢炮过大。药力过猛用久。或致损裂。故英国多用前门熟铁来福长弹大炮。曰乌理治曰阿墨斯得郎。曰四德活特。三家尤着。大者口迳十一寸至十五寸。重至八万斤以上。子弹重至六百磅。能打穿二十余寸厚之銕甲。惟起运维艰。价值尤贵。中国尚无购用者。陆路行仗小炮。则以德国克鹿卜四磅弹后门钢炮。美国格林连珠炮为最精捷。臣又各定购数十尊。以备游击要需。目下沪宁各局。只能仿照十二磅至六十八磅之圆弹铜銕炸炮。淮军习用已久。胜中国旧制。而不及西洋新式之精。仍拟仿照乌理治墨斯得郎之式。箝以熟銕。而机器未备。外国每造枪。机器全副。购价数十万金。再内洋购运钢銕等料。殊太昂贵。须俟中土能用洋法。自开煤銕。再添购火炉滊锤压水柜等机器。仿造可期有成。若克鹿卜之钢。回德活特之熟銕。系用生钢生銕铸成。该厂自有秘法。更未易学步矣。至水雷一项。轰船破敌最猛。从前南北花旗之战。南兵获雷兵居多。德法之战。法国兵艘十倍于德。而波罗的海法艘未能深入。全仗水雷之功。其法分为两类。一为定而不动之水雷。或连于木桩木排之间。或用错定其位。使沈水中。或陆地城堡被攻时。于缺口要路安置。此专为自守而设。一为能行动之水雷。或浮水面。顺风力飘动。或用机器自行。或于銕船首伸出长竿置之。或专作拖带水雷之船。此可为攻敌之用。近来格致之学日精水雷之法亦日精。多以强水触物磨物及电发火。其触而发火磨而发火。比用法点放者尤佳。用药仅五六十磅。无论何种兵船。皆能轰破其底。闻各国皆讲求此物。制存极多。其用时必于水中排列数行。每口安放数十具。使敌船疑畏不敢进。沪津各局。现只能仿造其粗者。而电机铜丝銕绳浆皮等件。仍购自外洋。须访募各国造用水雷精艺之人。来华教演庶易精进。至火器尽用洋式子火药两项。亦系要需。津局有造药机器四副。日出二千余磅。已可敷用。惟枪多而子弹尚少。沪局仅造药机器一副。日出无几。宜添购机器。在徽甯推广制造。各省防江防海。需用洋枪之子药。均宜设局在内地仿造。否则事事购之洋商。无以备缓急。且闽沪津各机器局逼近海口。原因取材外洋就便起见。设有警报。先须重兵守护。实非稳。嗣后各省筹添制造。必须设局于腹地通水之处。海口若有战事。后路自制可源源运济也。

  造船                

李鸿章

查布国防海新论有云。凡与滨海各国战争者。若将本国所有兵船。迳往守住敌国各海口。不容其船出入。则为防守本国海岸之上策。其次莫如自守。如沿海数千里。敌船数处可到。若处处设防。以全力散布于甚大之地。而兵多力单。一处受创。全局失势。故必聚积精锐。共保护紧要。散处即可固守等语。所论极为精切。中国兵船甚少。岂能往堵敌国海口。上策固力不到。欲求自守。亦非易言。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惟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

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惟既欲固守。必须将所有兵马位。军械辎重。竝工局物力储备坚厚。虽军情万变。而不离其宗。 庙谋阃算。平昔之经营。临事之调度。皆不可一毫错乱。道光二十二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彼族实能觇我要害。割我命脉。而我所以失事者。由于散漫设法。东援西调。未得全力聚于紧要数处。今议防海。则必鉴前辙。揣敌情。其防之之法。大要分为两端。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之弹。而台所用位。须能击破銕甲船。又必有守口巨銕船。设法阻挡。水路藏伏水雷等器。一为挪移泛应之法。在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銕甲船。与守口大銕船。皆断不可少之物。矣现计闽厂造存轮船十五号。内有二号已在台湾遭风损坏。沪局造成轮船六号。内有二号马力五百匹。配二十六尊。与外国大兵船相等。其余各船。皆仅与外国小兵船根相等。然已费银数百万有奇。物料工匠。多自外洋购致。是以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今急欲成军。须在外国定造为省便。但不可转托洋商。误买旧船。徒縻巨。访闻兵船及銕甲船。以英国为最精。英之官厂公司厂。均以造銕甲之优劣相与争衡。日新月异。应拣派明于制造知兵事之员。选带学生工匠前往。由总理衙门会商驻京使臣。移知该国兵部。俾得亲赴各厂考究。系何等船制最为坚致灵捷。竝宜于中国水道者。与其议价定造。即将带去华匠兵士附入该厂。及武备院学习造工。竝讲求驾驭操练之法。俟成船后配齐位。随船回华。庶有实济。而中国船厂仍量加开拓。以备修船地步。至拟设兵船数目。如丁日昌所称北东南三洋。各设大兵轮船六号。根轮船十号。合共四十八号。自属不可再少。除将中国已造成二十号抵用外。尚短二十八号。窃谓北东南三洋。须各有銕甲大船二号。北洋宜分驻台旅顺口一带。东洋宜分驻长江外口。南洋宜分驻厦门虎门。皆水深数丈。可以停泊。一处有事。六船联络。专为洋面游击之师。而以余船附丽之。声势较壮。约计定造銕甲船。每只需银百万两。内外已费不资。只有先购此项。分年筹办。其有余力。再置他船。或因闽沪各厂陆续仿照兵船。总以足成四十八号为度。虽守口大銕甲。即所谓水台。亦系西洋新制利器。以小船配极重之。辅助岸上台。四面伏击。阻遏中流。能自行动。最为制胜。凡要口须添设一二舟只。闻在外国定购。每船连。约价银十余万两。但笨滞不能涉海。须将位銕甲分拆。[运](连)载来华装配。应俟委员到彼。一并察办。如价省运便。陆续再购造二十号。分布南北各口。抑或由外洋购大。由华厂照式仿造。銕船更可次第添置。至丁日昌奏称裁并五十号艇船。可养给一号大兵轮船。裁并十号阔头舢板。可养给一号根轮船。计各省沿海水师旧制各船縻费。以之供养四十八号轮船。尚觉有盈无绌等因。查同治十一年五月。臣于覆奏船政事宜摺内。拟请裁撤各省艇船。即以各船修造养兵之费。抵给轮船月费。经总理衙门议令各该督抚奏办。迄今竝未议覆。今添购銕甲等船巨。必须另行筹集养船练兵一切费用。应如丁日昌所议。请 旨勅下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各省。将旧置及新添红单拖罟艇船舢板等项。分别裁并。专养轮船。以免虚縻。而资实用。

  请整顿额兵摺同治元年八月十二日 

沈葆桢

为遵 旨筹议守御事宜。请先整额兵以固根本。 恭摺具陈仰祈  圣鉴事。窃臣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元年五月初十日奉 上谕御史华祝三奏。江西福建情形吃重。亟宜训练士兵以资战守一摺。沈葆桢在江有年。熟悉地方情事。该省何县乡兵最为得力。其绅士中有谋勇兼备者。即着该抚实力访求。激励而鼓舞之。令其招集勇敢乡民数千人。统归该抚训练。俾成劲旅。以备缓急。所需饷项。并着曾国藩妥筹酌拨等因。钦此。伏查江省频年被扰。向藉楚军之力为之驱除。凡精锐营头。多在前敌紧要之地。一经掣动。必费许多斡旋。灾黎望救情殷。每以后予为憾。臣自入江境。接见官绅。咸以留本地之财。养本地之勇。卫本地之民为请。该御史所奏。可谓询谋佥同。其法有三善。闻警即发不烦远调。一也。兵民有桑梓之谊。不致十分骚扰。二也。土着之人事平易于遣散。三也。然有四难。一曰筹饷难。养勇八千。口粮夫价马干薪水军械铅药之费。岁计六七十万。江省民力竭矣。兵燹之后。灾疫间作。方拊循之不暇。岂容于丁漕厘金之外。再事诛求。皖浙诸军。以江省为饷源。解愆期。各营皆欠至六七个月不等。若再划协济之数。以募新集之兵。万一前途稍有参差。匪惟大局不堪设想。即江省面面受敌。此七八千人者。岂足以自固藩篱。强分畛域。坐失事机。非计也。二曰择将难。为万人之将。必其才识器量。超出万人之上。人不易知。以一技之长。一言之合。授以重任。鲜不偾事。古今名将。皆由偏裨。洊跻统帅。盖经事多则才智愈出。成效着则威望日隆。所统之人信之而不疑。而后万众一心。如撼山之不可动。今着名将领。当前敌者。既不便改置间散之地。而绅士之公正者。多以未临大敌。不敢自信。其少年喜事抵掌谈兵者。又多不足信。江省前此非无土着之勇。旋招旋散。迄用无成。其明也。三曰选募难。乡兵在乡。休戚与共。故令不必严而心。一赏不必重而力齐。声势联络。动輙数万。所恃在众。山川形势。生长其间。所恃在熟。若调之他。其殷实之家。既不愿轻弃本业。其朴野之性。亦不能遽就范围。绅士以乡里等夷。威令有格不得行之势。虽曾经小胜。以之独当一面。猝临大敌。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四曰训练难。练技练力。可教之平时。练胆练心。必试之实境。凡新募之卒。必参入老营。随行打仗。方能渐成劲旅。盖勇怯无形。惟于生死呼吸之。如锥处囊中。其未立见。勇敢之士。有起家卒伍。不数年而跻提镇者。相与观感。思自奋。其怯懦者。知非偷安之地。不待裁汰而无敢自容。若于腹地设一大营。虚縻岁月。其急欲自见所长者。倦而思去。而甘于坐食者。只以排队应操为常例。乘堙守。尚能勉强从事。望其摧锋陷阵。难矣。常见得力营头。移置间散之地。一二年即废弛不可收拾。况未经大敌者耶。

臣愚以为谋江省自立之策。莫如先练额兵。议者咸谓兵不可用。以目前而论。兵之与勇。强弱悬殊。然兵不可用。又不可裁。则 国家养兵。义将奚取。夫兵不可用。非兵之过也。其月饷不及勇粮四分之一。其升途有终身求拔一外委而不可得者。名利俱穷。无怪稍有所长者。皆辞兵就勇。司兵柄者。置之不论不议之列。而滥行伍者。亦甘为人下而不辞。诚能鼓舞而奋兴之。人同此心。岂有不可振作之理。江省地处腹中。额兵较他省独少。然通省计之。亦万二千有奇。臣拟严汰老弱。增补精锐。分作两班。一班调省及两镇操演。一班留本营汛弹压。半年一换。除在本营汛者照旧领饷外。其调赴操演者。酌加练费。以资津贴。较募勇之费。不及其半。练熟之后。责成两总兵轮流带赴皖浙助战。俾智勇出众者。得以及时自效。万一江省有警。自拔而归。则士卒皆曾经战阵。不致畏缩不前。臣窃以为有五便焉。所费少而所成就者多。一便也。尺籍伍符。按户可稽。将备千把。本有常职。节节相生。钤束较易。二便也。营汛可恃。土匪不敢生心。稍有萌芽。立即扑灭。销患未然。三便也。一人学战。教成十人。临时虑兵力太单。责成每兵募一精健余丁。给以勇粮。其事易集。此项余丁。有兵缺可补。无烦遣散。四便也。行伍精强。将来军务肃清。散勇有所惮而不敢滋扰。永杜后患。五便也。惟近来贼数动逾十万。遇有大股。非本省兵力所及。仍不能无藉督臣之援。臣才识之短。时势之难。均不敢讳饰。只求脚踏实地。尽心力为之。以仰副 皇上轸念东南之至意。除调操及练费章程。与督臣缕析函商外。合将遵 旨筹议缘由。会同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臣曾国藩。恭摺附驿具陈。伏乞  圣鉴训示。谨奏。

  工艺                

朱克敬

善战者胜于庙堂之上。其次智。其次勇。至于器械。末之末矣。然兵将相若。则器利者胜。器亦将所宜讲。夷人利器。用于陆者。曰开花。曰后门枪。舟于水者。曰火轮船。曰铁甲船。曰水雷。曰水台。皆威敌制胜。所向无前。中国遣人购买。雇匠仿造。费倍而器不良。非华人之独拙也。委员之更调无常。工匠之良楛不辨。其志先贰。其艺何由而精。古者百工皆有专官。周礼所载甚详。今宜稍复古法。设考工之官以领各匠。厚与之禄。而世守其职。则心志易专。功罪易着。行之十年。必不后于岛国。至于化学气学电气植物地质等学。皆刻楮斲轮之类。精思无不可能。苟利于用。何患百姓之不为。设科设学。任以海疆。徒伤政体。乱风俗。于用人固无当也。况其器皆难成易毁。利少害多。电报铁路。动费数百万金。一夫锄之立废。不用耕织裁缝刻书制饼诸器。费皆倍于人工。西洋地瘠。专以商贾为生。机器或可营利。中国专以农田为本。机器愈多。民生愈隘。其势不能强。同自盘古至今。未有以工匠治国者。即西洋各国。其立政用人。自有本末。非仅恃其机器横行海上也。

  密筹大局情形摺           

郭嵩焘

奏为钦奉  谕旨。密筹大局情形。恭摺奏祈  圣鉴事。窃臣五月二十四日准兼署督臣瑞  知照同治四年五月初八日奉  上谕直东军务紧要。曾  统带各路兵勇。北来剿办。需饷甚多。自应宽为筹备。僧格林泌各营官兵。现已统归曾  节制。所有山东每月协解该营月饷五万两。河南三万两。山西二万两。阎敬铭吴昌寿沈桂芬迅即筹备。按月如数解往曾直东军营。不得稍有贻误。其两淮盐厘项下原饬月饷。曾  亦可就近酌量提用。惟前项协拨。尚恐缓不济急。该大臣先就近在江海关税银内提银二十万两。以资分给。即李  刘  迅速如数拨解。毋误要需。并将起程日期。先行奏报。曾  所带各路兵勇数目。并僧   营中现存官兵若干。每月共需饷若干。着即查明咨报户部。以便该部覆办。直东军饷。户部无可提。难以协济。阎  于地丁项下。欠解本年京饷银内。各扣留五万两。以供防剿。其各省应解直隶固本军饷。报解寥寥。现在直隶增兵募勇。需饷孔殷。若再视为具文。不思筹解。则饷项立见缺乏。瑞 左  骆  李  徐  郭  刘  孙  迅将各该省积欠银两。赶紧照拨。期起解。官 郑 吴  阎  沈  除业经抵拨解过外。各将积欠应解之数。速行筹拨。各该督抚等。务当权衡缓急。顾全大局。不得再分畛域。是为至要。钦此。仰见  皇上筹维大局。精密详审之至意。窃臣比闻僧   战殁曹州。怆恨屡日。靡释于怀。伏承  圣谕筹拨军饷。默念事机之旁午。重增  宵旰之忧勤。旁皇焦急。无能自效。窃以为曾  接统此军。其可虑者有三。僧   剿办各起贼匪。专恃马队纵横驰骋。近闻捻匪马队。较多于官兵。其势遂至猖獗。曾  所部楚军专习步战。宜于山径崎岖。而不宜于平原广漠。又楚军克复金陵精锐之卒。多半散归。而欲使以步当骑。以骤募之师。当方张之寇。虑非所以制胜。接统各军。恩谊未足以相孚。威望未足以相伏。取决仓猝之间。指挥驾御。进退从心。恐亦有所未逮。此其可虑一也。曾  起文臣。部署将帅。争胜一时。所以能建立功绩。攘除大憝者。皆将帅用命之效也。十余年来。凋残略尽。仅存者杨岳斌。彭玉麟。黄翼升。刘蓉等数人。皆各独当一面。无与驰驱者。曾  处遗大投艰之地。而无威名素着之将帅与之戮力一心。共济时艰。此其可虑二也。曾  始任军旅。一切自立规模。艰难筹画。军情利钝。与将官会议。而营务处别无文檄。饷糈支放。酌量撙节。取决一心。而粮台别无报销。凡此者。实由将帅皆所擢拔。兵勇皆所召募。军饷一切皆所经营。故能缓急足以相维。丰歉足以相谅。今总步骑之众。以备征讨。转数省之饷。以资供亿。规模既异。事势益艰。而又当兵革繁兴。各省一律穷匮之时。此其可虑三也。

臣愚以为曾  此次办理军务。须建置者有二。一曰设立翼长。曾   规模宏远。居中运量有余。临敌指挥。实有所不足。择地驻。以为各营根本。行军之节要。临敌之操纵。一责成翼长。臣愚以为曾国荃当此任。尤为相宜。惟其名望已立。与曾  为弟兄。各营将帅。皆能共信。亦恃以权衡事势。通达军情。佐曾  所不及。应恳  皇上饬令曾国荃前赴曾  军营帮同办理。以资共济。一曰设立粮台。协饷之应催者。军需之应筹者。以及支收之繁剧。制造之取给。别简廉干之大员司之。庶使曾  不以粮台事务扰其心。专意经理军务。臣愚以为降调湖南巡抚恽世临当此任。尤为相宜。应恳  皇上饬令恽  督办曾  直东军务粮台。凡有可以筹画军饷之处。听从便宜办理。于事益必多。曾国荃攻城战野。为劳最着。其克复金陵城池。环攻数昼夜。缘城而入。相持巷战又一昼夜。兵勇所以利于攻城者。利在得财耳。水陆四五万人。争先乘城。谁肯悉其所得之财。辇而归之私第。又曾国荃所部不过数千人。其余将帅黄翼升萧衍庆等。皆别将一军。亦岂能攘诸将之利。而独踞之。果有此。则诸将必至愤争。军士必至怨怒。而臣函询黄翼升李鸿裔等。皆力为辨证其诬。臣在军久。见攻克城池。无有能以利归公者。处饥乏之时。御召募之军。其势尤难。无端蔽以贪污之名。致令恐惧忧虞。无以自解。臣窃悼之。恽  久仕湖南。廉明精干。无贤不肖。皆所深知。其清理积弊。破除人情。崖岸甚峻。躬任劳怨。而无一毫邀名见好之心。臣独所服膺。勉力企之。而自愧精力百不能逮。乃以偶尔违例之细故。致被有意蒙蔽之污名。臣以为 国家无事。一切以成例绳治天下。积久法蔽。而名实乖。整齐变化。责对封强大吏。苟于例无甚乖忤。不能不稍示变通。以求实有补济。但办其心之公私而已。臣往见胡林翼张亮基。用人行政。一切破格行之。两楚转旋之大机。实在于此。稍一违例。而责以蒙蔽。使其心终以不白于 朝廷。臣尤悼之。自古平大乱胜大任者。宏亮之才。忠贞之节。常不能见谅于流俗。而持议者遽取反复无稽之言。从容一节之失。加之苛论。消沮士庶之心。而摧折办事者之气。此又  圣明所宜援古证今。深防其弊者也。臣曾随僧   在天津军营。办理文案。从事年余。又与曾  至交。其于此军应办事宜。苟有所见。不敢不一尽其愚。至于曾国荃为人知虑精详。居家治事。皆有条理。心怀忠义。识解尤绝于人。决非苟贪者。恽  曾相识京师。并无深交。莅任湖南。与相见。而于曾  恽  办事之才。与派往曾  军营之必有益。则亦知之甚明。信之有素。谨就愚见所及缕晰上陈。臣自知望浅言微。冒昧陈。必蒙  严谴。然如臣等辈去一二人。无关 朝廷轻重。而如曾国荃恽世临用之而必有裨于 国家。废弃不用。徒为士人所惜。是以愿终言之。奉  旨协拨直隶军饷。以直隶全境肃清。粤东军务。层见出。无凭协拨。今东匪猖獗。直隶筹办防堵。畿辅重地。自与他省协拨不同。臣谨当会商督臣。从此次奉  旨之日起。酌量筹解。以冀仰答  宸。所有密筹大局情形。谨缮摺具奏。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施行。谨 奏。

  敬陈管见疏             

郭嵩焘

奏为钦奉  谕旨。敬陈管见。恭摺奏祈  圣鉴事。窃臣等于二月初六日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奉  上谕沈葆桢奏。照录督粮道段起条陈。安置凯撤勇丁事宜原呈览一摺。内称今日各路遣散之勇丁。不下数十万必有胆略谋勇之辈。投闲置散。必致别生枝节。若将此辈加以豢养。自无构祸之事。并可责成与地方官吏协同查拿匪类。请酌留各州县厘金。以供撤勇之用。自提镇下至都守。均各照本职每年应领俸银数目。分四季向地方官吏支领。并每名酌加米石。或由厘金税项下支给。或由丁漕正报销。其余千把及无职勇丁。或全数归农。或充补兵额。所议四条。立论不为无见。惟酌给俸银米石等项。为费甚钜。亟应先事筹画。方可次第办理。销患未萌。着按照所陈各节。妥议章程。具奏钦此等因。同治四年正月初六日。奉  上谕据乔松年奏称管带之员弁。有实缺者极少。遣归后补缺无期。投闲置散。既无向上之路。并无谋食之方。未免可惜。现请将此项人员。或在立功省分。或在原籍省分。准令归标学习。如果能胜任。准同候补人员酌补营缺。藉资教练。其有不愿归标者。亦听其自便等语。所奏不为无见。即着汇入段起条陈。一并明定章程具奏钦此等因。跪诵之下仰见  皇上迩言必察。防患未形之至意。下怀莫名钦佩。惟是救时之策。贵揆事势所能行。为政有经。不能每人而求悦。段起所陈。虽为弭患起见。而臣究其利弊。要其始终。觉有窒碍难行者二。有不必过虑者二。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亦有二。请为   皇太后  皇上陈之。

绿营欠饷。各省皆同。即以广东一省言之。欠饷几及三年。为数不下数百万。旗兵之需索。营弁之吁求。几于无计推延。无词批复。虽经勉强支持。不至生事。实则可虑之至。不但此也。各路防剿之师。欠饷均已数月。去岁年谷少歉。一切捐输。皆经缓办。故筹济尤难。夫以额设之营兵。前敌之弁勇尚有枵腹之虞。岂独于名遂身退之官弁。转能源源接济之理。如曰虽无其实。姑予以名。必至兵饷勇粮之外。又增一项欠。是博一时之见好。而贻无穷之后累也。此窒碍难行者一也。承平之世 国家岁入四千余万。而所出亦四千余万。稍有水旱偏。即虞不足。至于今日。或徧地干戈。或疮痍甫息。江浙各省。为丁漕最重之地。已蒙  恩酌减钱粮。即使及早承平。岁出之数。不加于旧。已有入不敷出之患。安能筹此巨。豢养散勇乎。厘金固不可议停。而用则必须有节。目今需财甚广。正既无可挹注。捐输又难乎为继。惟恃此笺笺厘金。藉之为补苴之计。臣前此奏请缓停抽厘。所虑至深且远。若仅为散勇起见。未免锱铢取之。而泥沙用之矣。况乎军兴以来。各路保举重。自都守以至提镇。统计不下数万员。即照起所陈。各按所保官职俸银筹给。一品岁领银八十一两。二品六十七两零。从二品五十三两零。三品三十九两零。四品二十七两零。五品十八两零。在各该弁按时支取。每月仅得数金。无加于毫末。而 朝廷积少成多。每岁即需数百万。当此挖肉补疮之时。于京饷兵饷之外。平添数百万之饷。额内既不能有余。额外又无可另取。虽桑孔复生。亦恐无能为役。此窒碍难行者二也。从来散勇之难。不难于有官之人。而难于无官之人。故川楚教匪。平定后。啸聚为乱。散勇多而官弁少。尤未闻有提镇参游从而作乱者。盖豪杰之士。固不以温饱为怀。即志气稍下者。一旦名位崇高。亦必少知自爱。若夫桀骜之徒。凶悍性成。如近时江苏所诛之冯协坤。官至二品。家资数十万。尚且敢于通贼。则虽加之豢养。亦复何益。如各省督抚。皆不如李鸿章之不事姑息。虽有冯协坤之凶恶。且不足虑。何论其他。此不必过虑者一也。散勇之中。固多智略谋勇之辈。降贼之内。亦正不乏其人。勇固易于啸聚。贼尤习于性成。今天下当勇之人。莫多于楚。其次则莫如粤。天下首乱之人。莫多于粤。其次亦莫如楚。湖南数年以来。降贼之遣归者颇多。散勇之被撤者亦不少。仰赖  天威。从未尝别生枝节。广东高州之首民四五万。由江西江苏浙江各省撤遣回籍之降众。不下十余万。其散勇更难数计。虽旗拜会之事时所或有。屡经申明法令。饬属严办。亦无不随起随灭。段起于立功回籍之员。乃为之鳃鳃过虑。不知降众如林。又将如何筹以糜之。此不足过虑者二也。

原谓遣散之后。可以资其镇抚。不知营官之所以能约束兵勇者。视乎 朝廷之制度。不视乎一人之恩威。常人之情。畏法甚于感德。趋利甚于避害。当其在营。兵勇有趋利赴功之心。营官有赏功罚罪之权。故强者知劝。而弱者知惧。一经散遣。权已不属。提镇之与散勇等。

耳。譬之自督抚下至州县。在官则递相统属。罢官则等若齐民。夫以督抚之重。且不能行其权于居家之日。而谓都守以上。能约束散勇于既撤之后乎。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一也。原谓可与地方官共图缉捕。不知州县有缉捕之责。武营有会缉之责。严之以处分。假之以事权。犹且不能认真缉捕。彼回籍都守以上各员。既无处分之可畏。又无事权之可假。而转欲资之缉捕盗贼。是犹欲前行而步也。且恐此辈粗人。因之武断乡曲。挟仇修怨。纷纷而起。是养之而适以害之。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二也。总之天下之治乱。在乎用人之当否。所用贤。则纪纲振饬。法度修明。虽乱世亦可以为治。所用非贤。则纪纲倒置。法度废弛。虽平世亦可以致乱。从古及今。未闻费有用之财。养无用之人。之以利。而求其不作乱者。无论此豢养之名。或非英畏之流所肯受。正恐启人以轻量之心。殆尤非细故矣。方今内患未平。外患犹伏。正臣子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时。非天下已治已安。高谈偃武之日。为今之计。与其坐耗经费。仍非弭乱之善方。何如选练精良。预筹防患之实用。其甘肃新疆及云贵福建之现逼贼氛者无论矣。即如广东境内现虽无贼。而东则有漳龙之悍逆。西则有岑横之余寇。南则有越南之黎匪。无在不须用兵。即无日不当讲武。臣选将征兵。亦未尝不于遣散勇弁中取材。他若江南安徽浙江两湖四川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或全境初清。或邻氛未靖。论者或患其兵气之未销。而臣转虑其武备之渐弛。窃谓各省均宜酌留兵勇。多者万余人。少或三四千人。即以各该省在籍之提镇协参游以下。为营官。为哨官。简其精壮。汰其老弱。随材任使。不拘资格。分省分及扼要处所。无事则恪遵营制。俾就范围有警则迅赴戎机。无烦征调。且使将材不致废弃。军饷不致虚麋。而天下有备无患。亦可以补绿营兵力之不逮。其月饷即从厘金项下酌量筹拨。而不虞窘乏。二三年之后。天下大定。内外乂安。立即裁撤归农。亦不患别生枝节。如此一转移间。化虚耗而归实用。事易举亦易停。而不致有牵制之虑。如蒙  俞允。各省均有募勇旧章。应如何酌量变通之处。请  旨敕下各省督抚体察情形。妥筹办理。至安徽抚臣乔松年所陈各节。审时度势。平易易行。现在各省大略皆系如此办理。自应如该抚所请  敕部施行。臣受任封圻。于利弊得失之故。因革损益之宜。不敢不悉心熟筹。用竭两端之叩。勉抒一得之愚。冒昧直陈。以备  圣慈采择。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 奏。